南美白对虾简介
南美白对虾(Penaeusvannamei),又称白肢虾(white-legshrimp)、白对虾(whiteshrimp),以前翻译为万氏对虾,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,
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,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较高的虾种。它具有生活力强、适应性广,抗病力强、生长迅速、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、出肉率高、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,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。
1、分类地位南美白对虾(PenaeusvannameiBoone,1931),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(Arthropoda)、甲壳纲(Crustacea)、十足目(Decapoda)、游泳亚目(Natantia)、对虾科(Penaeidae)、对虾属(Penaeus)、Litopenaeus亚属。
2、主要形态特征外形与中国对虾、墨吉对虾酷似。成体较长可达23cm,甲壳较薄,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,全
身不具斑纹。步足常呈白垩状,故有白肢虾之称。额角尖端的长度不**出*1触角柄的*2节,其齿式为5-9/2-4;头胸甲较短,与腹部的比例约为1:3;额角侧沟短,到胃上剌下方即消失;头胸甲具肝刺及鳃角剌;肝剌明显;*1触角具双鞭,内鞭较外鞭纤细,长度大致相等,但皆短小(约为*1触角柄长度的1/3);*l~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,*4~5对步足无上肢,*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;腹部*4~6节具背脊;尾节具*沟,但不具缘侧剌。
3、生活习性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,水深0~72m,水温25~32℃,盐度28‰~34‰,pH值8.0土0.3。成虾多生活在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,幼虾则喜欢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区觅食生长。
该虾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,晚上则活动频繁。蜕皮都在晚上(上半夜),两次蜕皮的时间间隔为20天左右。南美白对虾性情温和,实验条件下很少见到个体间有相互残食现象发生。
4、食性与生长南美白对虾属杂食性种类,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并不十分严格。饵料中蛋白质的比率占20%以上,即可正常生长。其生长速度较快,在盐度20‰~40‰、水温30~32℃的自然条件下,从虾苗至成虾的180天内,平均每尾对虾的体重可增至41g,体长由1cm增加到14cm。
5、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物学特点
(1)繁殖周期长,可以周年进行苗种生产;
(2)营养要求低,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占20%~25%时,即可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,而中国对虾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比率需占40%~45%;饵料系数一般为1.4左右。
(3)南美白对虾生活力强、适应性广,盐度适应范围0~45‰、温度适应范围11~36℃、生长适温23~32℃、pH适应范围7.3~8.6、溶氧阈值为1.2mg/L,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;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、
(4)生长迅速、产量高、规格整齐,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,成活率一般在70%以上;经过3个月的养殖,半精养产量达200~300kg/亩,精养产量可达500~1000kg/亩;
(5)离水存活时间长,因而可以活虾销售,商品虾起捕**于其它对虾;肉质鲜美,既可活虾销售,又可加工出口,加工出肉率达65%以上;
(6)南美白对虾不仅适合沿海地区养殖,也适合内陆地区淡水养殖。